金秋时节,凉风习习,丹桂飘香,农谚说“一场秋雨一场寒”,故秋分之后,余热散尽,寒气来袭,气温的下降常使小朋友的抵抗力降低,易患秋季腹泻。家长们不必心急,来跟小编了解一下秋季腹泻的各个方面吧。
秋季腹泻,顾名思义,是发生在秋冬季的腹泻病,高发于10-12月,一般是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,主要通过粪—口传播,也可通过气溶胶形式经呼吸道感染而致病,传染性强,可以在家庭内和医院迅速传播。
秋季腹泻的原因
1、消化系统不成熟:婴幼儿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,酶的活性较差,但营养需要相对又高,肠道负担就会加重,如果喂养不当,淀粉类、脂肪类食物添加过多,或者一次进食过多等,都可引起消化功能紊乱,导致腹泻。
2、免疫功能不成熟 婴幼儿时期的神经系统、内分泌系统、循环系统以及肝、肾功能都还没成熟,调节功能较差,免疫功能也不够成熟,一旦有病原菌随受污染的食物进入体内后,很容易造成腹泻。
3、温差大 秋季气温变化大,忽冷忽热。气候变化引起感冒、腹部受凉以及各种感染也可导致腹泻。
4、其他疾病因素 婴儿感冒,或者有肺炎、脑膜炎、败血症等疾病时,也会引起消化道功能紊乱,表现为腹泻症状。
5、轮状病毒感染 主要由于轮状病毒感染。传染源来自患者、隐性感染者及带病毒者。急性期患儿粪便中含有大量病毒,病后第3-4天排出的病毒量最多。轮状病毒传染性强,可通过密切接触途径传播或流行,也可通过呼吸道传播。
秋季腹泻的症状表现
1、感冒 发病初期,宝宝常会出现咳嗽、鼻塞、流涕等类似感冒的症状,半数患儿还会有低烧的表现。
2、呕吐 在发病初期,半数宝宝会出现呕吐的现象,一般不超过三天。
3、腹泻 大便次数增多,一天内甚至可能排便十几次,通常大于三次就需要考虑秋季腹泻的可能。大便呈白色、黄色或绿色水样,或蛋花汤样,可能还会有少量黏液或脓血,大多无明显腥臭味。
4、脱水 呕吐腹泻严重的宝宝可能出现脱水症状,如口渴明显、尿量减少、烦躁不安等。
5、自限性 该疾病病程有自限性,一般病程5~7天,体质弱的宝宝可能持续时间更长。
腹泻患儿该如何家庭护理?
秋季腹泻是一种自限性疾病,一般7-10日可自愈,主要应对措施为调整饮食,预防与纠正脱水,合理用药,加强护理,防治并发症。
1、防脱水 秋季腹泻对患儿危害最大的是脱水,严重脱水可造成大脑等器官损伤,甚至危及生命。一旦患儿出现腹泻要及时补充水分。
母乳喂养的婴儿:增加母乳喂养的频率与单次喂养的时间。
2岁以下的患儿:每次大便后要给予50~100ml的水分补充,少量多次的喝。
2岁及以上的患儿:每次大便后给予100~200ml的水分补充,少量多次的喝。
出现轻中度脱水症状患儿:要给予口服补液盐,口服补液盐应整包一次性配制,小月龄宝宝服用时可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。
2、饮食 只有在患儿出现频繁呕吐时的情况下需要禁食,其他情况建议继续饮食,要鼓励孩子少量多餐。
母乳喂养的妈妈可以继续坚持母乳喂养;
1岁以上宝宝,应以流质和半流质为主,如奶、米汤、粥;
禁吃生冷的、硬的、油炸和脂肪多的食物;
避免食用易引起过敏性食物,如海鲜、鸡蛋等。
3、护臀 年龄较小、使用尿布的患儿,要注意及时清理粪便,用流动温水轻柔清洗臀部,轻柔擦干后使用护臀油,避免粪便、尿液刺激皮肤引起尿布皮炎。
4、隔离 轮状病毒感染具有传染性,患儿要做好消毒隔离,减少外出,预防交叉感染。
5、用药 秋季腹泻多为病毒所致,一般不推荐使用抗菌药,不恰当地使用抗菌药可能会大致大肠菌群失调,甚至导致二重感染。
止泻药会延长病原微生物、毒素在倡导重的滞留时间,遵医嘱使用。
儿童用药需谨慎,家长切忌盲目给孩子服用药物,一定要在专业儿科医生指导下,有针对性的用药。
秋季腹泻的预防
预防秋季腹泻首先要增强孩子的免疫力,加强锻炼,婴儿尽量母乳喂养,母乳中富含免疫球蛋白,有助于增强婴幼儿胃肠道的免疫能力。6个月-3岁的宝宝可接种轮状病毒疫苗,每年7-9月份,即秋季腹泻流行季节来临之前接种,每年1次。其次要勤洗手,注意饮食卫生,不要接触其他腹泻宝宝,避免腹部着凉。在平时要合理用药,不能滥用广谱抗生素,以避免肠道正常菌群的失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