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肌炎,也称为炎症性心肌病,是心肌发生炎症造成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障碍的一种疾病。
病毒、细菌、立克次体、寄生虫等感染性因素是心肌炎的主要。某些物理化学因素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能导致心肌炎。
病毒性心肌炎较为常见。从婴幼儿到老年人,各年龄段的人都有可能发生。儿童和 40 岁以下青壮年居多,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。此病危害较大,严重者的表现为暴发性心肌炎,可引发猝死。新生儿和婴幼儿病死率较高。
症状
心肌炎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,严重者则会出现心律不齐等心肌损害的症状,甚至引起心力衰竭、休克,危及生命。
心肌炎的常见症状有哪些?
心肌炎早期阶段可能没有明显症状,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,会出现心肌损害的症状,具体如下:
感冒样症状:病毒感染的常见症状,如头痛、全身痛、关节痛、嗓子痛、发烧和拉肚子等感冒样症状。
胸部不适:虚弱无力,胸闷、胸痛、气短。
下肢浮肿:腿、脚、脚踝浮肿。
心律不齐:心跳加快,心跳节律紊乱。
儿童心肌炎症状:发烧、呼吸困难、呼吸加快、心跳加快、心律不齐。
心肌炎可能引起哪些并发症?
心力衰竭、心肌梗死、卒中、心源性猝死。
病因
引起心肌炎的原因有很多,主要是病毒、细菌、真菌、寄生虫感染所致。某些物理化学因素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能导致心肌炎。心肌炎不具有传染性,不会在人与人之间传播。
心肌炎的常见原因有哪些?
心肌炎的病因可分为感染性因素、物理化学因素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因素。
感染性因素:病毒感染:几乎所有病毒感染都可能引起心肌炎,以肠道病毒,特别是柯萨奇病毒居多。此外,巨细胞病毒、疱疹病毒、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病毒、流感病毒、腮腺炎病毒或艾滋病病毒(HIV)都可能引起心肌炎。
细菌感染:许多细菌感染也都可能引发心肌炎,如葡萄球菌、链球菌、白喉杆菌等。
真菌感染:部分真菌感染可能引发心肌炎,如念珠菌、曲霉菌等。
立克次体感染:立克次体是一类特殊的病原体,只能在动物细胞内寄生,通过跳蚤、虱子或螨虫等传入人体,如斑疹伤寒,可引发心肌炎。
寄生虫感染:例如锥虫,可以引起一种弥漫性心肌炎,但这种情况非常罕见。
物理化学因素:接触一氧化碳和放射性物质,服用某些抗癌药物、抗生素或可卡因等,可能引起过敏和毒性反应,从而引发心肌病。自
身免疫性疾病:如系统性红斑狼疮。
哪些人更易患心肌炎?
患有病毒感染性疾病,如艾滋病。
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,如系统性红斑狼疮。
接触某些药物或毒性物质。
分娩前后的女性。
治疗
心肌炎治疗包括急性期治疗、病因治疗、心肌损伤治疗和出院后管理。
急性期治疗:急性期治疗一般需要住院治疗,包括心电监护、吸氧,特别需要卧床休息,尽可能减轻心脏负荷,症状和体征、各项指标恢复正常后才能逐步增加活动。
健康宣教
病情好转出院后,一般应休息1个月以上,逐步恢复正常工作和学习。注意休息,6个月内不能从事体力劳动和运动。
注意控制体重,限制每天饮水量,并要低盐饮食,避免体内多余的水排不出来,从而加重心脏负荷,出现心衰症状。
疾病发展和转归:病毒性心肌炎可能复发,日常注意防止病毒感染,尤其是预防呼吸道以及肠道感染。如果容易感冒,建议平时要注意全面营养,不要过劳,适当运动增强体质。
对于感染导致的心肌炎,要积极避免病毒、细菌、病原体的感染,避免接触可能致病的物理化学因素,会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。
病毒性心肌炎一般发生在夏季,冬季发病最少。因为柯萨奇病毒在夏季和初秋最为流行。
具体预防感染措施,日常需格外注意:讲卫生,勤洗手。打疫苗,预防风疹和流感。避免接触一氧化碳和放射性物质。流感病毒暴发期间,尽量少去公共场所和卫生条件差的地方,做好防护准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