开春以来,国内多地陆续报道有家长遇到这种情况:孩子突然出现高热不退、咽喉肿痛,细小的红疹如砂纸般从脖颈蔓延全身,瘙痒烦躁,甚至舌尖泛起"草莓纹",孩子精神差,进食少,家长着急担心,纷纷就医问诊。其实这是“猩红热”向家长发出的健康警报。那什么是猩红热?如何识别?危害大不大?怎么治疗和护理?有办法预防吗?别着急,我将向您一一道来。
什么是猩红热
猩红热属于我们国家乙类法定传染病,是由A组β溶血性链球菌(简称A组链球菌)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,在疾病早期症状常与普通感冒相似而容易被忽视。这个病孩子常见,尤其是5-15岁儿童,冬春季高发。典型表现是发热、咽痛、“草莓舌”和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,疹退后有明显脱皮。
如何识别猩红热
1、初期症状(发热期)
孩子往往突发高热(38-40℃);咽喉肿痛,吞咽时尤其明显;有的孩子诉头晕、头痛,还有的诉腹痛、恶心。
2、典型特征
识别猩红热的“关键密码”---出疹期,发热后1-2天出现
(1)孩子会出现皮疹,皮疹很快遍布全身,呈弥漫性针尖大小红疹,按压褪色,触感似砂纸,可融合成片,伴瘙痒;
(2)孩子还会出现“脸蛋红红、口鼻周围发白”的情况,就是“口周苍白圈”。
(3)孩子皮肤褶皱的地方(比如腋窝、胳膊肘内侧、大腿根、膝盖后侧)会出现一条条暗红色或深红色的“线”,像用红笔轻轻画出来的痕迹。这种痕迹就像夏天穿紧身衣服,脱下来后皮肤上会留下衣服边缘的压痕,医学上称为“帕式线”。
(4)孩子病初舌苔厚白,舌乳头红肿突出,像铺了一层白雪的草地,称为“草莓舌”,2-3天后白苔消退,舌面呈绛红色,像雪化了,露出底下密密麻麻的“红色小蘑菇头”,又红又刺刺的,特别像杨梅,此时称为“杨梅舌”。
3、恢复期(1周后)
当孩子不再发热,体温开始稳定,精神食欲随之好转,皮疹也大约在1周内消退,后期可能出现手指、脚趾或全身片状脱皮,皮屑脱落后不会留下疤痕。
如何治疗与护理
1、主要用药:抗生素治疗
首选药物:青霉素类、头孢菌素类(青霉素过敏选用),医生会根据孩子情况判断病情轻重,从而采取口服或静脉输注治疗,疗程大概10-14天。
注意:积极有效治疗对预防风湿热和急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生有重要意义;普通型、轻型预后好,但需警惕重症。
2、对症治疗高热不退者需要使用物理降温或口服退热药物,进食少还需适当补液。
3、护理要点
(1)此时需要隔离孩子至症状消失。
(2)可给予孩子清淡饮食(温凉流质或半流质为主),多饮水,保持口腔清洁,可用温盐水漱口。
(3)孩子皮肤瘙痒可冷敷或涂抹炉甘石洗剂,避免抓挠。
如何预防
1、猩红热的传染性
猩红热在发病前24小时至疾病高峰期往往传染性最强,恢复期1-3周内仍有传染性。因此,预防方面需要注意:警惕飞沫和接触传播;患儿使用独立餐具、毛巾,分泌物用含氯消毒剂处理;流行期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。
2、均衡饮食
保证孩子睡眠,经常开窗通风。
3、高风险群体防护如孩子密切接触了此类患者,可咨询医生预防性用药;易感儿童需观察1周;幼儿园/学校发现病例需及时报告并消毒环境。
专家提醒
若孩子出现“发热+咽痛+皮疹”三联征,请立即带其就医。
猩红热本身并不可怕,规范治疗是可以完全康复的,但延误诊治有可能并发风湿热、肾小球肾炎等相关风险。
科学认知、及时干预,是保护孩子的关键,让我们共同努力,为孩子健康保驾护航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