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声的“颅内炸弹”:全面解析颅内动脉瘤的科学防治

作者:张明辉 时间:2025-04-24

在神经外科急诊室中,最凶险的病例往往与颅内动脉瘤相关。一位48岁的女性患者因突发剧烈头痛被送来,CT检查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,CTA证实为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破裂。这种起病急骤、致死率高达40%的脑血管疾病,正悄然威胁着现代人的健康。本文将全面解析这个潜伏在颅内的“不定时炸弹”。

一、脑血管的“薄弱环节”

颅内动脉瘤本质上是脑血管壁的异常膨出,形似气球状的脆弱结构。不同于恶性肿瘤,它并非真正的"肿瘤",而是血管壁在血流冲击下形成的病理改变。统计显示,约3%的成年人存在未破裂动脉瘤,其中女性发病率是男性的1.6倍。

动脉瘤的形成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:

1.血流动力学因素:血管分叉部承受的血流剪切力是正常血管的3-5倍;

2.血管壁缺陷:弹力层断裂、平滑肌细胞缺失等结构异常;

3.炎症反应:金属基质蛋白酶(MMPs)异常升高导致细胞外基质降解。

临床上根据形态可分为囊状(80%)、梭形(15%)和夹层动脉瘤(5%)。其中直径超过7mm的动脉瘤破裂风险显著增加,但临床发现约20%的破裂动脉瘤直径不足5mm,提示不能单纯以大小判断风险。

二、识别危险的预警信号

未破裂动脉瘤常被称为“沉默的杀手”,70%患者无任何症状。但当动脉瘤生长或即将破裂时,可能出现视觉障碍、面部疼痛、癫痫发作等,但常无特异性,易忽视。

动脉瘤破裂瞬间的特征性表现主要为:1. 突发"雷击样头痛"(90%患者的首发症状);2. 颈项强直(颈部僵硬、疼痛);3. 意识障碍;4、其它,如恶心、呕吐、癫痫发作等,部分病人因颅内大量出血可能出现猝死。

值得注意的是,约15%患者在动脉瘤破裂前会出现"警示性头痛",这种轻微头痛可能提前2-8周发生,是干预治疗的黄金窗口期。

三、现代医学的精准侦查

对于疑似动脉瘤破裂病人,我们将首先进行CT检查,如提示存在蛛网膜下腔出血,常常进一步做CTA检查(CT血管造影),常能发现颅内动脉瘤,但部分微小动脉瘤仍有漏诊可能,这时将进一步做DSA检查(数字减影血管造影),DSA为检查的金标准,基本上能发现99%的颅内动脉瘤。

对于未破裂动脉瘤病人,常常是体检或其它原因做头部血管检查(如CTA或MRA)发现,这时就需要至神经外科咨询下一步诊治方案。

四、微创治疗帮拆弹

一旦确诊颅内动脉瘤,需综合考虑动脉瘤位置、大小、形态及患者状况选择处理方案。

对于破裂动脉瘤,需尽早手术,72小时内,最好24小时内手术,以解除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风险,并支持后期的针对颅内出血的进一步治疗。对于未破裂动脉瘤,需综合评估,如有较大的破裂风险,需手术处理,避免颅内出血。

治疗方案目前主要有两种,一种是微创介入手术,随着技术的进步及手术材料的发展,现已是动脉瘤的首选治疗方案,将近95%的病人都可以选择微创介入的方式治疗颅内动脉瘤。我们在腹股沟处穿刺血管,通过血管的导管将栓塞材料送至动脉瘤或目标血管,完成治疗。全身仅有一个针眼的创口,治疗效果也非常好。第二种是开颅手术,现应用较少,主要针对介入手术困难,或合并颅内血肿病人选择,相对创伤较大,需开颅,找寻动脉瘤,并使用动脉瘤夹夹闭动脉瘤,同样也能治愈动脉瘤。

五、防患于未然

对于未破裂动脉瘤,需综合评估患者情况,如动脉瘤位于颈内动脉眼段、后交通段、前交通动脉、大脑中动脉分叉部、椎动脉、基底动脉等部位,且动脉瘤大于3mm,形态规则或不规则,或同时存在家族史、吸烟、高血压等危险因素,需积极手术治疗,防治动脉瘤破裂出血。

对于无动脉瘤者,仍需注意控制血压(目标<130/80mmHg,部人病人可将目标定为<140/90mmHg),戒烟限酒(吸烟者患病风险增加3-5倍),定期体检(40岁后均需行CTA或MRA排除病变,特别是有家族史者),避免患上动脉瘤疾病,同时做到早发现、早治疗,避免出现严重后果。

值得注意的是,动脉瘤治疗后面临5-10%的复发风险,或新发动脉瘤,治疗后需遵医嘱长期随访复查,治疗第一年内一般复查两次,

以后间隔2-3年,或3-5年复查一次。

颅内动脉瘤虽如凶猛如虎,但现代医学已取得巨大的进步,只要早期发现,早期治疗,绝大多数的病人都能得到满意的预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