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临床数据显示,颈部多间隙感染患者数量显著增加,且多数患者存在牙齿问题或糖尿病等基础疾病。这种感染进展迅速,可能引发窒息、纵隔脓肿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。本文从病因、症状、治疗及预防角度,帮助读者科学认识这一疾病。
一、什么是颈部多间隙感染?
颈部由多层筋膜分割成潜在间隙,正常状态下可隔离炎症扩散。但当感染(如牙源性、腺源性)突破局部防御,便可能沿筋膜间隙蔓延,形成多间隙脓肿。感染范围可从口腔蔓延至纵隔,甚至胸腔,严重者死亡率高达50%。
二、高危人群与常见病因
牙齿问题:
牙源性感染:龋齿、牙周炎、根尖周炎等未及时治疗,细菌经牙髓或牙周组织扩散至颈部间隙。
医源性风险:如种植牙、拔牙操作不当,或术后护理缺失。
糖尿病:
高血糖削弱免疫功能,导致感染扩散加速。糖尿病患者多间隙感染风险较普通人高3-5倍,且更易出现纵隔感染、脓毒症等严重并发症。
其他诱因:
长期吸烟、免疫力低下(如化疗后)、外伤或异物刺入颈部。
三、典型症状与致命风险
早期信号:
颈部肿胀、疼痛,吞咽或呼吸受限,发热(体温可达39℃以上)。
咽痛进行性加重,甚至出现“裂隙状”喉入口(如图1)。
危急情况:
窒息风险:感染压迫气道,导致呼吸困难,需紧急气管切开。
纵隔感染:感染向下扩散至胸腔,引发脓毒症、多器官衰竭,死亡率超50%。
败血症:细菌入血引发全身性感染,表现为寒战、意识模糊等。
四、治疗原则:与时间赛跑
紧急处理:
切开引流:手术清除脓液,解除气道压迫(如图3)。
气管切开:严重呼吸困难者需建立人工气道。
抗感染治疗:
大剂量广谱抗生素(如头孢类+甲硝唑),必要时根据细菌培养调整用药。
糖尿病患者需同步控制血糖(目标<10 mmol/L),加速感染控制。
多学科协作:
耳鼻喉科、口腔科、内分泌科联合诊疗,尤其对合并糖尿病或重症患者。
五、预防:阻断感染链
口腔健康是关键:
定期洗牙,及时治疗龋齿、牙周炎,避免“病灶牙”成为感染源头。
糖尿病患者每3个月进行一次口腔检查,控制血糖波动。
控制基础疾病:
糖尿病患者需规律用药,戒烟限酒,增强免疫力。
警惕早期症状:
若咽痛持续加重、颈部肿胀或呼吸困难,立即就医,避免延误治疗。
六、特别提醒
糖尿病患者:感染风险高且病情进展快,切勿自行用药,需尽早就诊。
儿童与老年人:免疫力较低,感染易扩散,出现症状需优先排查多间隙感染。
结语:
颈部多间隙感染是“无声的杀手”,其高发与牙齿问题、糖尿病密切相关。通过规范口腔护理、控制基础疾病,可显著降低风险。若出现疑似症状,务必及时就医,避免因“讳疾忌医”酿成悲剧。